三国志姜维传攻略秘籍(公元253年发生了什么)
曹魏嘉平五年(253年)八月,魏国皇帝曹芳对身死蜀汉的降将郭脩,特意下诏进行追封和褒奖。
“其追封脩为长乐乡侯,食邑千户,谥曰威侯。”(《三国志·三少帝纪》)
一个原本是魏国战将,被俘后归降蜀汉的降将,为何身死后会得到曹芳的褒奖呢?
原因无他,就是郭脩刺杀的蜀汉政权的扛把子——大将军费祎。
也就是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,称赞的“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”的人。
那郭脩是如何成功刺杀费祎的?这里边存不存在姜维的阴谋呢?费祎的死又对蜀汉政权的打击有多大?
1、“死于安乐”的大将军费祎
蜀汉后主延熙十六年(253年)的正月,蜀国的岁首大会在汉寿如期举行,群臣文武都出席显得格外热闹。
之所以在汉寿举行而不是在成都,是因为时任大将军并且开府治事的费祎,此时正带领大军屯驻汉寿一带。
大将军在哪,岁首大会就在那开,并且举办得非常顺利。
作为大将军的费祎自然是志得意满,甚至觥筹交错之间还喝得有些沉醉,毕竟大过年的心里头高兴嘛。
喝多的费祎并没有想那么多,大不了喝完酒睡一觉就行了,明天酒醒了该处理的军政事务,也不会耽搁下。
结果让费祎万万没想到的是,这次宴会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喝酒了,也是他最后一次笑得这么开心了。
因为他马上就要被曹魏降将郭脩刺杀了。
“岁首大会,魏降人郭脩在坐。祎欢饮沈醉,为脩手刃所害。”(《三国志·费祎传》)
诚然费祎的确是死于“安乐”之中的。
郭脩,字孝先,凉州西平人,曾任曹魏政权的中郎将,在凉州一带挺有名望。
不出意外的话,郭脩将会在曹魏政权混得不上不下,虽然不能位极人臣,但大概率也会得到善终。
只不过在蜀汉延熙十三年(250年),郭脩的人生发生重大变故,因为他被攻打西平的蜀汉名将姜维俘虏了。
“乃者蜀将姜维,寇钞脩郡,为所执略。”(《三国志·三少帝纪》)
毕竟郭脩好歹也是中郎将,所以被姜维俘获后并没有吃苦,反而是得到了不小的礼遇。
据说郭脩被俘后坚贞不屈。
“姜维劫之,脩不为屈。”(《魏氏春秋》)
但这多半是魏国对郭脩的贴金,实际上郭脩应该没有多顽强,因为归顺蜀国没多久,就被刘禅进封为左将军了。
左将军在蜀国的品级并不算低,马超归顺时封的也是左将军,所以蜀国对郭脩是很重视的。
或者说郭脩归降后表现得还不错。
当然郭脩这属于身在汉营心在曹,他并不是真心归顺蜀汉政权的,投降只是权宜之计罢了。
因为他想刺杀刘禅报效曹魏。
“脩欲刺禅,而不得亲近。”(《魏氏春秋》)
但刘禅毕竟是皇帝嘛,身边的侍卫安保力量还是挺充足的,就凭郭脩一个人注定不能成功。
尽管郭脩尝试过接近刘禅,但总是离老远就被侍卫人等给喝止了,郭脩无奈放弃了对刘禅的刺杀。
于是退而求其次准备对蜀汉政权的顶梁柱费祎下手。
于是在公元253年的岁首大会上,喝得迷迷糊糊的费祎基本上失去防备,被有意靠近的郭脩掏出利刃给解决了。
郭脩在成功刺杀了费祎后,自然也迅速被蜀汉军士围攻拿下,最终身死异国却死得其所了。
以至于八个月后曹魏方面得知此事后,皇帝亲自下诏对他进行表彰:
“脩於广坐之中,手刃击祎,勇过聂政,功逾介子,可谓杀身成仁,释生取义者矣。”(《三国志·三少帝纪》)
把刺杀费祎得手的郭脩,比作战国时著名的刺客聂政,以及春秋时为国君割股充饥的介子推,认定他是杀身成仁的典范。
但郭脩刺杀费祎真是为了报效曹魏吗?
2、刺杀费祎会是姜维指使的吗?
郭脩刺杀费祎这段公案,站在曹魏政权的角度看,当然是卧薪尝胆、舍身报国的典型了。
然而站在蜀国政权内部,错综复杂朝臣关系上来看,似乎这里面有存在些许阴谋的空间。
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时任大将军的费祎,与同属魏国降将但是深得蜀汉重视,时任卫将军的姜维之间的路线矛盾了。
其实说是矛盾不太准确,应该说是在北伐这件事上存在分歧,双方可以说成是鹰派与鸽派的代表。
姜维是非常迫切的希望,自己能够继承诸葛亮的遗志,统领蜀汉大军对曹魏进行北伐,早日恢复中原结束“汉贼不两立”的局面。
而且相比于诸葛亮的兵出祁山,以及魏延的“子午谷北伐奇谋”,以及后续蒋琬水陆并进的“国策”。
姜维对于北伐也有自己的北伐“捷径”。
由于姜维本身是凉州天水人氏,再加上无论是在曹魏还是蜀汉,他都跟西边羌胡等部落打过交道。
尤其是后主延熙十年(247年)的时候,雍州、凉州等地的羌胡背魏降蜀,这让姜维觉得羌胡可以为蜀汉所用。
所以他想拉拢羌、胡进而控制陇西,到时候就能从陇西与汉中同时出兵,变北伐为东征直捣关中、洛阳等地了。
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,兼负其才武,欲诱诸羌、胡以为羽翼,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!”(《三国志·姜维传》)
姜维是这么想的,也确实是这么干的,但每次出兵都是聊胜于无,跟姜维的既定预期不符。
原因就是兵权实际抓在费祎手里,而费祎对于北伐并不是很热心,他认为北伐是劳民伤财而无实际用处。
这就跟姜维的用兵陇西发生激烈冲突。
尤其是费祎喜欢搬出诸葛亮北伐来进行拉踩:
“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;丞相犹不能定中夏,况吾等乎!”(《汉晋春秋》)
也就是说诸葛亮比我们厉害吧?但他活着的时候都没能北伐成功,咱们又能够取得多少战绩嘞?
所以你姜维消停消停吧,有这时间咱们不如苟着发展生产,等到条件成熟了再说北伐也不迟。
但费祎好歹是开府治事的大将军,政治手腕肯定不至于这么低,所以一方面委婉拒绝姜维用兵,另一方面又让他过把北伐的瘾。
所以姜维每次带兵出击都不超过一万人。
“每欲兴军大举,费祎常裁制不从,与其兵不过万人。”(《三国志·姜维传》)
站在姜维的角度去看,这不是费祎搞事在掣肘自己吗?只要费祎还是活着的大将军,姜维就得永远像魏延一样憋屈。
所以姜维肯定是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费祎的。
而郭脩是姜维攻打西平俘获的,又是姜维带回来举荐给费祎的,而姜维又和费祎在北伐上有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所以郭脩会不会是受姜维的指使的,实际上跟所谓的报效曹魏无关呢?
实际上只是蜀汉方面的内讧呢?
毕竟费祎被刺杀是个丑闻,如果真的牵扯到姜维等人,到最后只会引发更大的内讧,就像曾经的魏延之乱一样。
所以刚好借用郭脩的降将身份,与其说费祎可能受姜维指使而被刺,还不如说是郭脩“贼心不死”来的划算。
毕竟可以保证蜀汉内部的稳定了。
《三国志·后主传》里有个很耐人寻味的记载:
“十六年春正月,大将军费祎,为魏降人郭脩所杀于汉寿。夏四月,卫将军姜维,复率众围南安。”
这边费祎被刺杀不久,那边姜维就开始带兵北伐,多少是有点迫不及待。
而且带的兵比费祎活着时多得多:
“十六年春,祎卒。夏,维率数万人出石营。”(《三国志·姜维传》)
所以这么看姜维才是费祎被刺的受益者。
但这只能说明姜维有嫌疑,并不能实锤就是姜维指使的,毕竟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。
3、费祎之死让蜀汉彻底走上下坡路
费祎是在不该去世的时候被刺杀的。
诸葛亮作为丞相病故后,培养了蒋琬这个钦定的接班人,做到人死但没有政息。
蒋琬对于北伐也是有执念的,不过他并不执拗于兵出祁山,而是想从汉、沔水路袭击魏国,用水陆并进集中优势攻打。
但是蒋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实现。
蒋琬死前身染重病数年,所以去世前已经内定了费祎接班,把自己身上的官职基本上转移给费祎。
费祎接班后权势并不比诸葛亮和蒋琬差。
“自琬及祎,虽自身在外,庆赏刑威,皆遥先谘断,然后乃行,其推任如此。”(《三国志·费祎传》)
虽然蒋琬和费祎身为大将军,常年带兵身在汉中等地,但他们有开府治事的权利,有自己的领导班子治理蜀国。
就算他们没有身在成都,但实际上能够遥控朝廷的决策,多少跟明朝的内阁有点相似,总之是可以称得上“权臣”了。
虽然费祎已经从蒋琬手里接班,但实际上直到延熙十五年,才正式接到刘禅允许他开府治事的命令。
让费祎对蜀汉的治理更加名正言顺。
然而费祎开府治事还不到一年,就于次年岁首大会上被郭脩所刺杀,费祎压根来不及安排后事,以及制定接替自己的接班人。
如果费祎临死前能实现权力的平稳交接,大概蜀汉政权还能平稳地运行下去,至少蜀汉内部的朝臣矛盾不会过于激化。
费祎活着没被刺杀的时候,蜀汉内部至少表面上看是铁板一块,如果有人能顺利接班,必然也是相对团结的。
然而费祎没能让权力平稳交接,这就导致蜀汉后期的朝臣矛盾异常激烈,而且费祎坚定的治国策略也被推翻。
费祎活着的时候注重内政治理,对北伐基本上是压着的;然而他死后不到三个月,姜维就组织大军北伐去了。
而姜维并不是蜀汉政权的扛把子,至少姜维始终不能摆平宦官黄皓,以及与黄皓结盟的右大将军阎宇。
俩人一直想扳倒姜维取而代之,最后吓得姜维不敢再回成都,姜维虽然后期也成为了大将军,但是对程度影响近乎为零。
而成都则被黄皓等人把控,以至于在钟会、邓艾伐蜀的生死存亡之际,黄皓居然说动刘禅不向前线增派援军。
导致姜维独木难支使得成都被围,后主刘禅被迫选择向邓艾投降,而蜀汉政权第一个从三国中下线。
如果此时费祎身为大将军还活着,或者费祎身后有指定的接班人还能开府,蜀汉总不至于内部矛盾林立。
更不至于让黄皓这种奸宦得势,更不会导致经营多年的汉中防线被突破,以至于姜维想独挑大梁而不得。
蜀汉终究是要灭亡的,但如果费祎没有被刺杀,至少不会灭亡的这么干脆。
(一家之言,求同存异,感谢您的阅读)